教育这十年 I 专家谈
教育部2022年“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持续进行中,第十二场活动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云发布”、“云采访”和“数据说”后,今天跟教育小微一起来听“专家谈”,看看专家眼中的高考改革——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谢维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考内容改革的三个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高考内容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与成效。作为整个教育评价改革中难度最大,社会关切最集中,以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领域之一,高考内容的改革发展成为了近年来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亮点。在领导关注、社会评价与舆论反映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健康、积极和平稳的态势。概括与总结十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成效与变化,特别突出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高考内容改革中立德树人的导向达到了制度化的水平,并且已经形成了系统化与有效的实现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等,为高考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全面与完备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了高考命题过程中首要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以及高考命题、判卷与工作人员的自觉意识。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正在实现从国家的政策要求到高考内容与命题的现实转化。其中不仅有高考命题中的知识呈现,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以及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等;也有高考内容中的相关性分析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等;还有高考试卷的评判标准,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的要求等,由此,很好地发挥了高考内容的导向功能。
第二、高考作为衔接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机制,引导中学教育教学与服务高等学校选才的双重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
引导教学与服务选才的结合是高考的定位所决定的,也是高考内容改革中的难点。作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环节,高考内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覆盖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全部领域,努力实现全面与重点的相互结合,广度与深度的相互呼应,以及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的相互支持,有效地引导了中学更加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考内容与高中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与考教衔接,客观上有助于强化学校教育的功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适应与引导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与满足高等学校的选才需求,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考生在高考中的选择性与自主性越来越大,自选科目的选择性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能和个性特点。试题的呈现方式与设问角度,有助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高等学校参与高考改革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大学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学科特点,对不同学科专业的选考科目有所限定,进而增强了在录取与选才方面的主动性与选择性。
第三,高考内容的改革非常好地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原则,试卷整体结构与命题的专业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高考内容改革的设计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有力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结合是高质量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特点。作为一项学术性与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近年来的试卷制作与命题设计达到了较高的质量标准。试卷的内容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各类试题的设计与整体的安排能够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反映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同时,强化基础,鼓励创新在试卷与命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知识获得与思维训练相并重、记忆与理解相协调、结构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日益明显。
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事项,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在适应高中教育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以后学生差异化扩大时,试卷与命题的综合性与个性化取向不断提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艺术体育招生等一系列政策的协调,有效地支撑与促进了高考的公平性。高考的制度设计适应了不同地方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统一命题与自主命题相结合,规定科目与自选科目相协调,已经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适应面更加广泛,针对性更加明显,在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中比较好地实现了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高考内容改革及其实践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副研究员 王新凤
高考改革促进
教育治理现代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考试科目、考试方式、招生录取方式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完善,高考改革目标初步达成,也促进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组织变革,推动了教育治理现代化。
调研发现,新高考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目标达成度高。首先,新高考实施选择性考试科目设置方式、“院校+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多元招生录取模式等,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综合评价,体现了促进科学选才的首要价值导向。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文理融通,专业认同度高,在选考科目与专业一致的情况下学生会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其次,新高考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兴趣与特长,学生具有较高的获得感。新高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了正确的育人导向。最后,新高考逐步规范和减少学生加分政策,加强多元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保障程序公平;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减少学生不能被理想志愿录取而“滑档”的现象,促进了教育机会获得的实质公平。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考试评价、管理体制等多领域的变革,推动了教育治理现代化。
第一,新高考推动高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了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重构基础教育教学生态。为适应新高考选考制度,改革省份高中学校实施不同程度的选课走班模式,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可以实现全员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改变了传统行政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和交往空间,也对学生的作业管理、班级育人功能、教师队伍的配备、绩效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带来改变。同时,为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加强教学资源与学生选课需求的匹配,高中学校逐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排课、信息录入、学生发展测评等,提高了高中学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也将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二,新高考促进招生与培养部门、高校与高中“双高”协作,增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新高考实施统一高考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等多种招生模式,要求有关招生部门提高专业能力;推行并完善平行志愿招生录取,尤其是实施专业导向的志愿填报方式倒逼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新高考生源质量、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挑战;新高考促进了高校招生和培养部门的协作,也促进了高校与高中的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推动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转变。
第三,新高考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广泛吸纳多元参与,促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专家、一线师生家长代表、社会媒体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治理现代化。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之前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多省份调研,形成专业指导意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借助专家力量研究政策问题、构建政策议程。高考改革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院加强政策解读、模拟志愿填报,积极应对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舆情事件。高考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官方评估、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等高考改革政策评估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将评估结果作为深化改革、科学决策的参考。
高考改革是持续性、长期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过程,改革的效果需要经过更长时间检验,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更大范围内的推进,教育系统内外部改革难度的增加,稳妥推进高考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