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形成合力。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家长力量没有聚合起来,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兼职较多,乡村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优问题。科学教师的队伍规模和师资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3月6日,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科学教育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关注目前科学教育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校家社协同构建城乡“科学+”育人新格局,打造城乡一体化“30分钟科学教育圈”。
王淑英提到,在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设上,存在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体验性、实践性、趣味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不足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王淑英。受访者供图
如何才能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到底加什么?王淑英提出,首先是要建立“科学+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其看来,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形成合力。同时,优质均衡的科学+城乡一体化是个难题,解决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优质校、科技示范校和青少年科技馆的问题,建议家校社一体构建学校科学教育+校外教育资源融合模式。
其次,王淑英建议加强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形成“课后服务科教资源清单”,为校外科学教育提供物质基础,让中小学生在30分钟内即可到达公益性科普文博场域或空间。还要加强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小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真正为乡村学校校内科学教育的资源补充、实践空间拓展等提供有力常态化支持。
针对科学教育师资、课程等问题,王淑英建议要打造“科学教师成长”家园,一方面加强在岗教师科学培训,另一方面则要引导科学教师积极参加驻地大学学术会议、驻地名企业的产品发布会等,拓宽科学教师的眼界与格局。同时,可引导更专业的家长、院士、工程师以校外科技辅导员身份参与到课程指导中来。
在课程内容上,要打造科学+课程。利用国家+校本课程(拓展实践课程+拔尖创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科学发展的需求,并积极协同社区建设社区学院,建共享科学书屋、科普区等,让学生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区生活广角,都能潜移默化受到熏陶。还要引导高校、科协、名企业等向下辐射带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增加社会力量的投入,让前沿科技普及到青少年中。
此外,王淑英表示还要利用好评价指挥棒,创新考试评价,强化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增加实验探究的考试要素,从机械刷题中解放学生,让更多有科学天赋的学生有科学实践探究的机会。“政策保障、课程落实、场景打造、课程开发、评价导向一体化,才能保证国家战略布局落实的成效。”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