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使旧有教育体系发生整体颠覆,引发教育不平等、应用缺失等潜在风险。
新京报讯(记者冯琪)人工智能时代旧有教育体系面临哪些潜在风险?拔尖创新人才如何甄选与培养?……5月26日记者获悉,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启幕,多位教育领域专家聚焦“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分享与探讨。
“当前已进入数字教育发展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正在塑造现有的教育生态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在致辞中表示,针对数字教育的应用实践,要统筹做好区域和学校数字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大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操作技能,持续提高数字技术助学助教效能,鼓励师生共研共建数字教育平台,同时关注师生个人信息安全,确保数字教育平台可信、可靠。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民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给教育变革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道德培养。
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开放的时代,把握好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独特性至关重要。“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应打开学科、学习和学校的边界,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增强学习默会知识的能力,从而释放内在潜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回归教育的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荣怀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使旧有教育体系发生整体颠覆,引发教育不平等、应用缺失等潜在风险。迈向智能时代,教育将形成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人机协同的教学观,他建议,着力提升师生在智能时代的胜任力,探索实践数字教学法,合规有序地开展人机协同教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则强调,以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以理念、技术、场景等创新提高学校建设水平,培养具有持续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的创新型人才。
论坛上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刘益东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拔尖创新人才的甄选与培养迫在眉睫。拔尖创新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的杰出人才,要“以成果论英雄”,需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习者利用技术手段向一流的教师和学者学习,学习系统化的前沿知识,实现精英教育的普惠化和人才的人工智能测试,实现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新模式。
“教育正快速走向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正在被深刻影响。”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表示,从学校层面来讲,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着力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与学校基础课程的融合互通,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构建智慧教学生态体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数字化教育环境。
据悉,本届创新周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导,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